從三隻小豬看永續環境:為什麼磚房比稻草房更聰明?
- HK bcircle
- 4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從三隻小豬看永續環境:為什麼磚房比稻草房更聰明?
「從前有三隻小豬,大哥用稻草蓋房子,二哥用木棍搭屋頂,只有小弟願意花時間用磚塊建造堅固的家……」這則經典童話不僅是勸人勤奮的故事,更暗藏著環境永續的重要密碼。若將「蓋房子」比喻為人類對待環境的方式,稻草房代表著為求便利犧牲生態的短視行為,而磚房則象徵以永續思維守護地球的智慧。這篇文章將從「環境支柱」切入,透過三隻小豬的隱喻,重新解讀永續發展的內涵,並提供具體的行動建議。
童話中,大哥的稻草房被大野狼輕易吹垮,正如人類因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環境而招致的生態反噬。例如,為了快速獲取經濟利益而大規模砍伐森林,雖然短期內能生產棕梠油或開墾農地,卻導致雨林消失、紅毛猩猩棲地破碎化;塑膠製品的泛濫使用,看似方便,卻讓海洋充滿垃圾,甚至出現在人類餐桌的魚類體內;過度捕撈雖能滿足短期漁獲需求,卻破壞海洋食物鏈,最終導致漁業資源枯竭。這些「快經濟」模式就像童話中的稻草房,雖能快速滿足需求,卻因忽視環境承載力而難以長久。反觀小豬弟弟的磚房,其穩固的基礎與長遠規劃,恰恰體現了環境永續的三大核心:資源循環、生態守護與永續能源的應用。
磚房的建材可回收再製,對應到現實中便是「循環經濟」概念。例如,回收紙張能減少砍伐樹木,降低碳排放,每回收一噸紙張約等於拯救17棵樹;廚餘堆肥則將果皮菜葉轉化為土壤養分,取代化學肥料,形成自然循環。此外,磚房的厚實牆壁如同生態保護機制,例如國家公園的設立能守護生物多樣性,台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便保育了台灣黑熊等珍稀物種;珊瑚礁復育則透過人工礁盤重建海洋生態,如同修補磚房的裂縫。而在能源使用上,選擇再生能源正如小豬弟弟選擇耐久的磚塊,例如太陽能板將陽光轉為電力,減少燃煤發電的空氣污染;節能家電的使用,一台一級能效冷氣比五級機種每年可省下約1,200度電,相當於30棵樹的年吸碳量。這些行動共同構築起抵禦環境危機的「磚房」,為未來奠定穩固基礎。
如何用「三隻小豬」引導孩子思考環境議題?不妨透過故事提問開啟對話,例如:「如果三隻小豬都用磚塊蓋房子,森林會發生什麼變化?」或「如果大野狼代表氣候變遷,哪種房子能保護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對比實驗,觀察塑膠袋與布袋在土裡的分解速度,理解「快vs慢」的環境影響;或在社區踏查中尋找「磚房設計」,如雨水回收系統、透水鋪面等永續設施。日常行動方面,家庭可嘗試一周內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記錄「環境積分」,或共讀《小房子》《森林大熊》等繪本,討論開發與自然的平衡。這些實踐讓永續概念從故事走入生活,培養孩子成為環境的守護者。
三隻小豬的故事提醒我們:環境保護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的必答題。當我們用故事解讀永續概念,孩子便能理解——選擇磚房般的永續行動,不僅是為當下,更是為面對未來「大野狼」(氣候危機、資源枯竭)的挑戰預作準備。從今天起,不妨和孩子一起從關燈、回收等小事做起,為地球蓋一座堅固又溫暖的家。這不僅是對童話的重新詮釋,更是為下一代預備的真實生存指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