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社交禮儀:從《Minecraft》到《Roblox》,虛擬世界的隱私與尊重教育
- HK bcircle
- 4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元宇宙社交禮儀:從《Minecraft》到《Roblox》,虛擬世界的隱私與尊重教育
當孩子在《Minecraft》的方塊世界建造秘密基地,或是在《Roblox》的虛擬派對中與全球玩家互動時,他們的每一個點擊、對話與創作,都在形塑數位時代的社交行為模式。元宇宙(Metaverse)不僅是遊戲場域,更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新場景。然而,虛擬世界的匿名性與無國界特性,讓隱私保護與相互尊重成為迫切的教育課題。本文將探討如何引導兒童及青少年在元宇宙中建立安全且友善的社交意識。
一、隱私保護:認識「數位足跡」的永續性
在《Minecraft》伺服器中,未設置領地權限(Claim)可能導致建築被其他玩家破壞;在《Roblox》群組聊天中,公開個人資訊可能招致陌生人騷擾。這些情境揭示了虛擬世界中隱私管理的三大原則:
「選擇性揭露」的智慧教育孩子區分「必要資訊」與「敏感資訊」。例如,遊戲暱稱可創意命名(如「星際建築師小杰」),但避免包含真實姓名、年齡或地理位置。
「權限控管」的技術實踐引導孩子善用平台內建工具:
在《Minecraft》伺服器中設定「領地保護模組」,限制他人修改建築。
在《Roblox》隱私設定中關閉「陌生人私訊」功能。
「數據永續性」的認知強調「螢幕上的每一句話、每張圖片都可能被永久保存」。例如,聊天紀錄可能被截圖流傳,創作素材可能被未經授權複製,需培養「發布前停三秒」的審慎態度。
二、尊重他人:虛擬互動中的同理心培養
虛擬世界的匿名性容易讓言語攻擊與行為失當被合理化。教育者需幫助孩子理解:「像素背後是真實的人」 ,並建立以下認知:
創作的價值與界限
在《Minecraft》中,未經同意破壞他人建築等同於「汙損別人的畫作」。
在《Roblox》中,擅自使用他人設計的角色服裝需註明來源,尊重原創者心血。
言語的影響力討論「如果被嘲笑的是你」的換位思考:
當其他玩家的建造被批評「醜」時,可引導孩子反思:「你願意花三天建造的東西被這樣評價嗎?」
遇到爭議時,鼓勵使用遊戲內的「表情符號」或「暫停按鈕」冷靜溝通,而非以暴言回應。
文化差異的包容元宇宙聚集全球用戶,需教導孩子尊重不同語言、膚色與價值觀。例如,在《Roblox》國際伺服器中,避免對其他玩家的服飾或口音發表歧視性言論。
三、家長與教育者的角色:從「監控」到「對話」
傳統的「禁用設備」或「全面監控」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有效的教育應建立在信任與溝通 的基礎上:
共同探索與示範
家長可與孩子一起遊玩《Minecraft》,示範如何設定隱私權限,並在互動中提問:「如果有人問你要密碼,你會怎麼回答?」
在《Roblox》中,主動與孩子討論群組聊天內容,引導他們辨識可疑訊息(如過度親切的陌生人)。
錯誤中的學習契機若孩子不慎洩漏個人資訊,避免責備,改以「問題解決導向」對話:
「我們一起檢查帳號設定,確保沒有其他風險。」
「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先和我討論再回應。」
連結現實生活的價值觀強調虛擬與現實的行為一致性:
「在遊戲中尊重他人,就像在學校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
「保護自己的隱私,就像出門時記得鎖門一樣重要。」
四、平台機制與教育資源的整合
《Minecraft》與《Roblox》本身提供多項教育工具,可善加利用:
《Minecraft:教育版》 內建「網路安全課程」,透過遊戲任務教導隱私設定與反霸凌策略。
《Roblox》社區指南 明確列出禁止行為(如騷擾、盜用素材),可與孩子共同閱讀並討論。
結語:元宇宙是品格教育的新場域
在元宇宙中,孩子不僅學習建造方塊或設計遊戲,更在每一次c互動中練習「如何成為負責任的數位公民」。隱私保護是自我保護的意識,尊重他人是社會化的基礎。當教育者能以耐心引導取代嚴厲禁止,虛擬世界將成為培養未來公民素養的最佳教室。
給家長與教育者的行動提示 :
定期與孩子討論「在遊戲中遇到哪些人?是否感到不舒服?」
共同檢視帳號隱私設定,並將其轉化為「數位健檢」習慣。
鼓勵孩子在虛擬社群中擔任「友善大使」,主動幫助新手或制止不當行為。
虛擬世界的規則,終將映照現實生活的品格。讓我們陪伴孩子在元宇宙中,寫下安全、尊重與同理的成長篇章。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