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朋友愛發脾氣應怎麼解決?8招引導法幫到你!!


每個孩子都一定發過脾氣,只是有些孩子脾氣一下就過去了,有些孩子卻不僅發脾氣的頻率高,發起脾氣來的強度也大而且持久。有媽媽形容,每天聽孩子這樣鬧,真的會很厭世,因為他們得不到、不順心會哭就算了,有時請他洗澡、穿衣服、吃飯也都可以發脾氣,跟孩子相處似乎變成了一種壓力,因為不知道下一秒孩子會不會因為什麼事就爆炸了。


到底這種愛哭鬧、愛尖叫、愛亂發脾氣的孩子,爸媽當下該如何處理?真的是因為太講求「愛的教育」,孩子才會這樣肆無忌憚、無限上綱嗎?但用兇的、用打的,卻又是在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有沒有更好的引導方法呢?有的,面對家有愛發脾氣孩子,爸媽要學會8件事:


1.要能理解0~12歲孩子都會發脾氣

很常聽到爸媽抱怨,「都已經小學了,還這麼愛亂發脾氣,又不是小baby」。然而,發脾氣這件事又沒有常模,誰說小學生就不能發脾氣,雖然發脾氣的程度與頻率應該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但這應該是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其他孩子比,比來比去只會令自己和孩子更生氣。不同年齡發脾氣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


◆嬰兒時期

多半因為生理不適而發脾氣,例如餓了、睏了、熱了、尿布濕了、不舒服……等。


◆幼兒時期

多半因為挫折而發脾氣,尤其這個年紀表達能力還沒有很好,因此會特別愛發脾氣,故常有trouble two之稱。


◆幼稚園時期

仍可能因為挫折而發脾氣,尤其當餓了、累了就會更加明顯,但這年紀也開始學到「發脾氣可能是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當大人會因為孩子發脾氣而退讓時,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就可能加劇。


◆小學時期

理論上這個年紀的孩子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都明顯提升,發脾氣的情形應該要減少很多,但倘若小學生還是很頻繁發脾氣,那就要留意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與情緒調節能力是否有明顯不足,需要特別加強。


當大人不會過度期待孩子不該發脾氣,期望值與現實較接近時,大人的包容度也能提升,不易動怒,就能更有智慧去處理問題。


2.要能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

試想一下,當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大人大吼大罵會讓整個情況更好嗎?或許可以震攝住孩子,但孩子也學到了大吼大罵的人就是贏家,相信這不是爸媽所樂見的。因此大人務必要保持冷靜,控制情緒,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身教。

3.要能暫停行動30秒

停下來的目的是要大人先預想一下,即將要採取的行動對孩子可能會產生什麼結果,如果會讓孩子情緒更糟,那豈不就是讓場面失控更久。要記住,當孩子發脾氣,大人的目標永遠是盡快讓孩子冷靜下來,與大人之間產生連結,才能化解孩子的失控。


4.要能設法與孩子建立連結

不同發脾氣的狀況可能有不同做法,例如小小孩被禁止拿/碰觸危險物品而發脾氣時,這時就適合用「注意力轉移法」,提供另一個更有趣的物品,創造一個更吸引孩子的情境來轉移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人多的場合發脾氣時,因為情境複雜不利於孩子冷靜,這時候就要先用「隔離法」,帶孩子先去一個比較安靜的私人空間,在家中也可以規劃一個冷靜區,陪伴孩子,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如果是較大的孩子試圖用發脾氣來引起注意達成目地的話,那就建議要用「忽略法」,讓孩子知道用發脾氣是沒有用的,不過可以嘗試用溝通的,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倘若孩子發脾氣時會拳打腳踢或破壞的,那可能就需要「抱緊處理法」,但必須邊跟孩子說「我有看到你很生氣,需不需要抱一下,我想這會讓你舒服一點」。


5.要能釐清發脾氣的原因

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就有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來找到問題根源。善用幾個問法來抽絲剝繭:


◆「反映式傾聽法」先複誦孩子說的話再釐清敘述,例如「你是說積木太難?」「積木太難是哪裡很難?」


◆「五W問句法」是誰(who)、什麼事情(what)、在哪裡(where)、何時(when),以及如何(how),然後將蒐集到的資訊組織起來再詢問一次,例如「所以你是說爸爸剛剛在房間叫你去洗澡時太大聲了?」


◆「回憶感受法」詢問孩子當時「有什麼感覺」或「在想些什麼」,這能幫助大人了解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6.要能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就是代表著面對問題,孩子還是有未發展好的能力,包括認知、溝通能力、自我控制力或情緒調節等。隨著孩子的年紀不同,大人要逐步加強孩子的能力發展,例如年較小的孩子,會先著重在認識情緒與表達情緒的方法,而中大班的孩子,就要開始學習控制情緒,例如再怎麼生氣也不可以動手或破壞東西,完整的敘述事情、表達情緒感受以及簡單的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真的好生氣,可以去找大人幫忙。而小學後的孩子,除了要能釐清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要學習能讓自己冷靜的方法,還要能思考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練習更有效的溝通技巧。


7.要能安撫孩子給與安全感

孩子發脾氣後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安撫,其實很多孩子在發脾氣當下腦袋是斷線的,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當恢復理智後,往往會對自己剛剛的行為感到震驚、羞愧或擔心,怕大人懲罰他,怕大人不愛他。安撫孩子不是代表贊同他的行為,而是讓孩子知道大人還是愛他的,大人會陪伴他一起成長,一起學習改變,孩子感到被愛,情緒也會更穩定。


8.要能預防失控情境再重演

雖然發脾氣是孩子成長正常過程,但當孩子常發脾氣,那就該好好分析一下,可以就下列步驟來思考:


◆孩子常在什麼「時間」或在什麼「地方」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通常「誰」都牽涉其中? ◆發脾氣前、當下或發脾氣後大概都是什麼情況?


以上資訊能幫助大人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發生,例如孩子每次發脾氣前都會大聲說話、頂嘴,就代表孩子已是在警戒狀態,如果繼續讓孩子感到壓力,下一秒就是爆炸,大人若察覺關聯,就能避免。常見的避免方法有:


◆指令要簡單肯定例如請孩子洗澡,就說「洗澡時間到了」,而不要說「你要去洗澡了嗎?」,這不是擺明了讓孩子有機會可以說「不要」,然後大人又生氣嘛。

◆作息要注意規律如果因外出作息有改變,也要適時讓孩子吃點東西或休息,因為肚子餓或累都是最常發脾氣的時間點。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孩子一直感覺被禁止,就容易有情緒,所以,與其一直跟孩子說「不可以」,倒不如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麼。

◆多留彈性時間行程安排不要緊湊,讓孩子能做好轉換活動的心情,在終止活動前,盡可能提早預告孩子。

◆難度要剛好不要讓孩子太有挑戰性的活動,特別是對耐挫力不好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挑戰,也建議大人要能在身邊,讓孩子覺得有隊友,感到安心。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