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會交朋友,5招引導小朋友解決人際社交問題!

已更新:2021年8月17日

所有兒童都要經歷不同的社交發展過程,像是2歲以下的孩子不願與其他人玩是正常現象!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從單獨玩過渡到一起玩,與同儕產生更多互動,慢慢學習與他人相處。以下是2~6歲孩子社交能力的敘述,您的孩子到哪個階段了呢?一起來看看吧!

1-2歲幼兒:單獨遊戲階段

這時孩子仍以自得其樂為主,雖然會用一些舉動吸引大人注意,例如拍你、咬你,但孩子都是獨自玩,不與任何人或者事物一起玩樂,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與社交能力發展尚未成熟,無需太過擔心。

2-3歲幼兒:平行遊戲階段

從2歲前的單獨遊戲進入到2歲後的平行遊戲階段,孩子一起玩時,雖是各玩各的東西,但會逐漸注意到彼此,甚至有些模仿。這時期還不太懂分享觀念,但在大人引導下,能和其他孩子輪流玩玩具。

3-4歲:聯合遊戲階段

孩子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懂得輪流玩玩具、彼此互相交流,喜歡參與大人引導的遊戲,開始會遵從規則。甚至,知道愛護年幼的弟妹,願意分享玩具!

4-5歲:合作遊戲階段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開始跟群體有更多交流,能夠積極與朋友一起玩遊戲,為團體目標努力達成任務;即使沒有大人在看,也能自律的在指定規範內活動,不會亂跑。孩子跟陌生人對話不會畏縮,懂得安慰不開心的玩伴。


小朋友說沒人要跟我玩,爸媽如何引導?


1. 傾聽:聽孩子說不急著教

孩子認定有問題,未必真的有問題,例如我的兩個孩子都曾在幼兒園時說過,同學不跟他玩,他沒有朋友,後來才了解到,是因為當時女生想一起玩,不想男生加入。隔天,孩子們又一起玩,像沒發生過事情一樣。小朋友本來就很容易脫口說出「我不要跟你玩」、「我再也不要理你了」,聽到的孩子,一定會受傷,孩子跟你說,有時只是一種情緒抒發,建議大人就好好傾聽,同理孩子,不要過度推測、指正。


2. 冷靜:靜觀其變不急著出手

爸爸媽媽聽完孩子的敘述後,不要急於教孩子方法,也不要想說直接介入,要求老師要幫孩子找朋友,或者是讓孩子帶食物、玩具去分享,用物質建立友誼。建議先靜觀其變,也許孩子吐完心事後,隔天什麼事都沒有了,也或許孩子漸漸地就找到方法交朋友了,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解決問題。

3. 釐清:和老師聊聊了解狀況

儘管我們不直接教孩子方法,但爸媽還是可以先去了解問題,畢竟父母都會擔心,萬一孩子有狀況,但家長卻沒有及早處理怎麼辦?因此,當孩子反映後,爸爸媽媽可以私下跟老師了解狀況,究竟社交問題是出在有強勢的同儕阻擋?還是孩子本身有那些表現會令同儕疏遠?又或者孩子平常比較晚到早退,沒有多少時間和小朋友自由玩在一起?或是其他原因,跟老師討論,才能知道如何進一步引導。

4. 引導:透過角色扮演練社交

如果問題出在時間,那家長就需要調整孩子的作息,早點到校;如果問題出在其他同儕,那就建議請老師介入;如果是孩子本身有效調整的地方,那麼家長可以先透過相關的繪本引導,並透過角色扮演,演演故事裡面的人物,體會一下,跟小朋友說話時,那些話聽起來比較舒服,那些話聽起來會很令人不開心。有社交問題的孩子,不建議直接讓孩子在團體中磨練,因為孩子就是沒有方法呀,這只會讓孩子有更多受挫的經驗,進而更畏縮、更怕社交,因此務必先引導,再上場。


5. 創造:提供機會學習教朋友

經過幾次角色扮演的演練,就可以讓孩子在爸媽的視線範圍內,實際試試看。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找固定的同儕互動,或者是約幾個同學來家裡玩,創造孩子跟同儕社交互動的機會。如果小朋友本身是比較害羞的,那就是爸媽要做給孩子看,在接送孩子的時候,主動跟孩子的同學及爸媽打招呼、交朋友,一起相約假日到附近的公園玩,讓孩子先從小團體開始建立社交能力,有任何狀況爸媽也能從中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眼神互動及對人的反應能力,一直沒有隨著年齡而進步,與人相處也畏畏縮縮,別再認為是孩子太害羞,一定要盡早接受專業醫療的兒童發展評估,獲得早期的建議。

bottom of page